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
杜牧可能没有想到,这篇用悲愤挥就的诗文,跨越千年后,又与普罗大众深深共情。
这一次,挑动大众神经的,则是从这首诗文幕后走出的九品小吏。芸芸众生中的一员,或许也是不具名的你与我。
李善德从小奋发读书,寒窗数十载,终于跃得榜首,成为朝府中的一员,成就当年的凌云志。
兢兢业业,核算每一笔账目;任劳任怨,常常工作至晚不能归家。于此,李善德还是内心欢愉的,毕竟一切朝着最初的方向迈进。
身为府吏,担一方圣神职责;身为柱梁,撑一份家的依靠。
展开剩余82%在大荧幕上,看着李善德入职,工作,置业,这一幕幕何曾相似,好像在把我们的生活重新演了一遍。
倘若,故事就如这般情形发展下去,李善德的一生也许会成为我们歆羡的人生模板。
然而,命运朝着李善德开了个终极玩笑,让一枚小小的荔枝成为生命中的绊脚石,也是辉煌盛唐的绊脚石。
一句无心之言:岭南的荔枝就是比巴蜀的荔枝好吃。
掀开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漫途,也为这场讽刺加足了戏码。妩媚一笑,却变成了犹如斗金重,在等一个勇敢的人挑起。岭南的那抹红,成了盛唐急不可待的盼。
在一场静心谋划好的诡局中,李善德不仅是的“勇敢”的人,还成了大家都口口尊称的“荔枝使”。
任劳任怨,耿直负责;不善变通,重负房债。本身是一个人的真实写照,在这里,却成了“最佳人选”的荒唐理由。
时也,运也,亦命也。
这场熟悉的套路,经过千百年的演变,越发熟络,正在长安都城上演。
薄薄的一本字帖,暗含玄机。刘署令使了一招移花接木,原本的“煎”变为“鲜”。仅仅一字之差,却是李善德的生死局。
鲜荔,不易保存,“一日而色变,二日而香变,三日而味变”。从五千里外的岭南,运到长安都城。隔着山峭河险,路途漫漫而遥远。无论怎么运,都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事情。
在朝堂之上,这或许就是权贵们的一时玩笑之言,但在小吏身上,则是务必达成的使命。
一局死棋,李善德的无解题。
沿着运荔枝的故事线,以贵妃华诞倒计时为动态调整,结合李善德的精于演算,把运荔这件事变成了可视化,在路途、保存、人马等各个环节,增加可能性,哪怕是极小的可能性。
随着华诞倒计时越来越近,运荔演算的可能性也极大的提高。通过数次的演练,李善德深知,若如完成运荔,需要朝堂的大力支持。
右相的极力信任于支持,使得运荔完成了最后一程接力。然而,在利益之争面前,李善德和他的运荔队伍怎么会顺利抵达呢。驿站的逃逸,杀手的阻挠。让运荔从可能又变成了不可能。
生死的轮回,又回到了起点。
这一路的“运荔”奔走,从岭南到长安大唐的版图在电影里成了具象的生命线,也成了一个帝国兴衰的经脉图。
只因一句无心之言,就有层层下发的金律重任;只因一处需要签字盖章,就要走遍这座宫城;只因一场权利之争,就要有人沦为棋子,任人摆布。
李善德有多么用力在完成运荔这件事,对唐王朝权贵的讽刺就有多彻底。
从最初的十丛到最终的三百多丛,层层加码的路数未曾改变;原本就不堪重负的百姓,因为运荔的事情还要再担几十贯,摊派税赋似乎成了常态;右相的商粮调运已经是中饱私囊公开的秘密了。
位极人臣的右相,以为从佛眼中就可以窥探一切。殊不知,他也是一粒棋子而已,倾倒在反乱中。
大鹏是个敏锐的导演,更准确的说说法是个会讲故事的导演。他没有挑逗大众的情绪,没有站在制高点上说教指责,而是成为大众中的一员,以平时的角度,洞察社会整体的情感和表达。
在李善德身上,我们可以看到对工作的敬业任劳,对人际关系的笨拙谨慎,对家妻的深沉之爱。那呼啸而来的巴掌,正是打情骂俏的缩影。从每个切面,都能影照你我的一面。
李善德辛苦运荔,也可以说是把一副活灵活现的《长安十二时辰》,展现在我们眼前。有都城的繁盛,也有边陲的凄苦。有重利也重义的商人苏谅,也有捍卫家园的荔枝女,还有心怀善念的林邑奴。
每一个人物,都是带着故事走进荧幕的。热闹而不喧哗,由他们组织起来的故事才能聚起来,有话可讲。
大鹏没有夹杂太多内容,所有精力聚焦在运荔枝这件事上,对马伯庸原著《长安的荔枝》做了精准呈现。紧凑的故事线,瞬间拉升了剧情的节奏感,所有情感在最后一刻得到了释放。
起于荔枝,止于荔枝。李善德似乎是幸运的,余生以荔枝为伴,躲过王朝的战乱。但是,他的内心,始终在隐隐作痛。
城门外,从沧桑中走来的李善德,纵马奔驰在城道上,侧目热望渐渐远去的爱妻。木棉花从包囊中乘风飘落,一瓣瓣印在青石上,成了对盛唐的浪漫注解,也是最后一抹的诗意。
一骑红尘妃子笑,不是无人不知荔枝来,而是众人皆知。
发布于:河北省正规股票软件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