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年前为萨德喊打喊杀,九年后为何无人问津?答案让韩国心凉
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,2016年那会儿,因为“萨德”这俩字,整个中韩关系像是被扔进了速冻柜,瞬间冰封。
那时候的场景,现在回想起来都还带着一股火药味。乐天玛特这个曾经遍布中国的零售巨头,几乎在一夜之间从地图上被抹去,去韩国的旅游团也齐刷刷地按下了暂停键。
网络上,“国家面前无偶像”的标语刷得满天飞,那种全民同仇敌忾的劲头,仿佛就在昨天。
可怪就怪在,快十年过去了,我们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回头看,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。当年那个能轻易点燃十几亿人怒火的“萨德”,现在好像变成了舆论场里的“隐形人”,几乎没人再提了。
就连2023年,韩国那位尹总统放出话来,要把“萨德”系统恢复正常运转,国内除了外交部一句不咸不淡的“希望韩方信守承诺”,民间舆论场连个像样的水花都没溅起来。
是我们记性变差了?还是这事儿真就翻篇了?
要说“萨德事件”最直接的一拳,是结结实实地打在了经济上。
当年的那场抵制,与其说是情绪发泄,不如说是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压力测试。冲在最前面的乐天集团,在中国的112家门店,最后关的关,卖的卖,96家彻底玩完,卷铺盖走人,据说损失是以百亿人民币为单位计算的。
韩国旅游业更是哀鸿遍野,2017年到韩国的中国游客数量直接被砍了一半,跌幅高达48.3%,这数字背后是多少导游的饭碗和商家的眼泪。
这场风暴在当时看,是我们这边一种挺被动的反击。可九年后回头审视,它竟然歪打正着,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“市场洗牌”和“消费换防”。
以前,韩国的化妆品、汽车、手机,还有那些韩剧和偶像团体,在中国市场上那叫一个风光无限。抵制的浪潮一来,这些领域突然就空出了一大片市场。
这块肥肉谁来吃?答案不言而喻,那些摩拳擦掌已久的中国本土品牌,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就说女孩子们的梳妆台吧,以前可能是兰芝、雪花秀的天下。现在呢?完美日记、花西子这些国货,凭着更懂中国人的皮肤和钱包,加上玩得飞起的社交媒体营销,迅速占领了高地。
汽车市场的故事就更精彩了。当中韩关系遇冷,韩系车销量一落千丈的时候,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安这些自主品牌,正踩着新能源和智能化的风口,气势如虹地冲了上来。
根据韩国产业经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,到了2024年,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已经拿下了韩国市场33.1%的份额。这可不是简单地在国内市场替代,而是直接反攻到了对方的本土,这戏剧性的一幕,恐怕是九年前谁也想不到的。
这种变化是伤筋动骨的。它意味着中国消费者的选择更多元了,对某个单一国家品牌的依赖性,被彻底打破了。
更有意思的是,虽然闹得这么僵,中韩之间的贸易往来并没有一刀两断。2023年,双边贸易额依然高达3107亿美元,韩国甚至重新超过日本,成了咱们第二大贸易伙伴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当年的激烈对抗,正在被一种更成熟、更务实的经济逻辑所取代。生意归生意,情绪归情绪,大家都是成年人了。
如果说经济上的自给自足,是让老百姓心里有底,可以“不在乎”的底气。那么,军事科技上的弯道超车,就是让国家层面“不害怕”的实力。
“萨德”这东西,对我们真正的威胁,其实不是那几枚拦截导弹,而是它那部名叫AN/TPY-2的雷达。
这玩意儿号称“千里眼”,探测距离超过1200公里。把它部署在韩国,就等于在咱们家门口装了个高清摄像头,华北、东北大片空域的军事活动,比如导弹试射,都可能被它24小时盯着。
当年的愤怒,很大程度上就是冲着这只“窥视之眼”去的。
怎么才能让这只眼睛瞎掉?我们的答案不是派人去把它砸了,而是用实力让它“看不见”,或者“看见了也白搭”。
2019年10月1日,国庆阅兵式上,东风-17高超音速导弹第一次公开亮相,这东西一出来,军事迷们都沸腾了。它最厉害的地方,是它那套不讲道理的“钱学森弹道”。它能在大气层里像打水漂一样高速滑翔,还能中途拐弯,路线飘忽不定。
这就好比一个顶级刺客,身法诡异步伐迷踪。“萨德”的雷达就算第一时间发现了他,也根本算不出他下一步要往哪儿走,自然也就没法指挥拦截弹去拦截。这一下,就把“萨德”的武功废了一半。
紧接着,歼-20隐身战斗机的批量服役,成了另一张王牌。作为第五代战机,歼-20的外号叫“威龙”,它的核心技能就是“隐身突防”。理论上,它可以在对方的防空系统毫无察觉的情况下,像个幽灵一样潜入敌后,对着“萨德”的雷达这种高价值目标,来一发精准打击。
近年来,关于歼-20的产量和部署规模不断扩大,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,打破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隐身技术垄断。
除了硬碰硬的家伙,还有看不见的软实力。中国的电子战能力突飞猛进,可以对“萨德”雷达进行强力干扰。就像拿个大功率的探照灯对着你的眼睛晃,让你瞬间“致盲”,或者把你的“千里眼”变成“高度近视”。
更别提还有无人机“蜂群”战术这种新玩法。“翼龙”、“彩虹”这些无人机,可以成百上千地低成本、大规模出动,贴着地面超低空飞行,完全绕开为拦截高空目标而设计的“萨德”防御网。
这就好比你花大价钱建了个专门防空导弹的堡垒,结果人家派了一大群蚂蚁从你地基下面钻进来了。
当你手里的剑足够锋利,盾足够坚固的时候,别人在你家门口摆个小木盾,你还会像当初那样气得睡不着觉吗?
九年前那场席卷全国的激愤,说到底,源于一种深刻的被动和脆弱感。
军事上,我们感觉自家的后院被人装了监控,一举一动都被人盯着,很不舒服。经济上,我们发现“韩流”和韩货渗透得太深,抵制起来颇有种“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”的纠结。
愤怒,是当时我们能拿出的最直接,或许也是最无奈的武器。
九年后的这份风平浪静,则源于一种全新的掌控感和自信心。
当韩国再次提起“萨德”时,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再是“他要拿棍子打我了!”,而是下意识地觉得“那玩意儿,早就过时了吧?”
我们的注意力,已经从怎么去“抗议”一个部署在家门口的威胁,转移到了更广阔的星辰大海。我们的空间站运营得怎么样了?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卖了多少辆?我们的大飞机C919又开通了哪些新航线?
这是一种战略焦点的自然转移,也是一个大国心态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。
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,不在于对每一次挑衅都睚眦必报、怒目圆睁,而在于拥有那种让挑衅本身变得滑稽且毫无意义的实力和格局。
今天我们之所以不再提起“萨德”,不是因为我们忘记了,而是因为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关心,有更远大的未来要去奔赴。这份沉默,或许比当年震耳欲聋的抗议,来得更有力量。
正规股票软件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